记一场“大雪日”的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5-01-02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为进一步深化检察文化建设,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鼓励、引导青年干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12月6日,适逢大雪时节,余姚检察院团委携手余姚法院团委联合开展“书香润法检·悦读展芳华”读书交流分享会。余姚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郑东明,余姚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邵培莉出席。
分享会上,10名法检干警齐聚一堂,分享近期阅读的书籍,他们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畅谈读书感受,分享读书心得,在历史中感受斗转星移,在文学中体味百态人生,共享这场文学盛宴。
推荐人:夏小超
第一检察部
《偶尔向生活请个假》,季老说,“人间是秀丽的,生活是可爱的。”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将快节奏的生活按下“暂停键”,我仿佛看到满园春色快要溢出脑海,看到河畔的老人轻摇蒲扇,看到毛茸茸的小猫朝我走来,用脑袋轻轻蹭我的裤脚。文字是有力量的,我暂时忘却了眼前的烦恼,变得平和宁静,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推荐人:俞凌杰
第四检察部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这本书,依时间顺序,以事例案例展现于成龙的传奇一生。他出身山西永宁,半生忧患,45 岁入官场,从七品知县晋升两江总督。其为官廉能,德才兼备,三次“卓异”,为康熙盛世贡献巨大。经典诉讼判例尽显智慧,如罗城宗族械斗案、月饼店纠纷案等,宽严相济、案结事了。于成龙的事迹是民族文化瑰宝,法律人可从中汲取廉洁奉公、公正办案的力量,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古代廉吏风采,领悟为人为官之道,值得大家阅读品味。
推荐人:张祖奇
第五检察部
《置身事内》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书籍。作者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引,论述了宏观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现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该书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深入浅出解释了复杂的经济现象,使读者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能引起深入思考和启发,有利于帮助大家增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把握。
推荐人:杨丹丹
第七检察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可爱的哲学入门书,以智者与小女孩书信对话的方式展开,将哲学思想融入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中,让人逐步领略哲学的魅力。小说用一个词贯穿始终:好奇心。成年后的我们再读此书,不禁会反思现在的自己忙于应付生活琐事,是否还葆有对世界的好奇?或许我们可以以本书为契机,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发现这世界的精彩。
推荐人:刘洋
第八检察部
《情理法与中国人》“法理情”有机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对当代法治建设有重要意义。法律纠纷的背后,还涉及人情问题和社会道德,平衡好三者关系,有利于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本书勾勒了一幅融“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的中国古代法制生活图。从法理篇、刑事篇、民事篇三个部分,对中国传统法的核心“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的观念形成、发展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阐述和剖析,是一本特色鲜明的法史读物。
推荐人:陆世捷
陆埠法庭
本书采取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围绕着“人是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一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刻的讨论。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他人的不喜欢,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有勇气去超越过去的自己。这种勇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推荐人:孙钰萍
办公室
“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全书贯穿了钱穆先生这样的历史态度。书中写道“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他否定了传统史学给封建文化“一刀切”定义的“专制黑暗”,而是用“制度”与“人事”的观点考察历代政治,对每个朝代的解读都很生动活泼。
推荐人:刘恒
中意法庭
本书细腻地书写了康熙宠臣曹寅的家族兴衰,这并非一本人物传记,而是通过把曹寅的一生与他生活时代的制度相勾连,叙述了依照当时的律例规定,曹寅能做些什么,从而再现康熙盛世之下的浮世繁华、潜流危机。我们作为法律人,需要通过读史而充盈自我的逻辑思维,也要学习本书的叙写方式,从不同的人、事、物上发掘时代发展尤其是法律制度演进的规律。
推荐人:张旭东
法警大队
本文深刻剖析了古代社会以道德代替法治的重大社会病根,上自官僚下至臣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非法”。文官集团所奉行的原则是严守成宪和社会习惯,遏制个人成长,以保证社会和政府的整体均衡,这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悲剧,也是作者的主要论点,无论是作为书评,还是解析历史,这本书值得喜欢读史的人反复推敲。
推荐人:褚航炳
政治部
历史是大人物的故事,文学是小人物的归宿,历史直叙一将功成,文学铺陈万骨枯。作者马伯庸在浩瀚史料中截取一小片段,以汉武帝统一南岭的历史原型为主料,佐以国策兴废、族群隔阂等恢弘叙事为辅料,在精妙细微处加之练达人情、浓郁亲情等调味料,精心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故事”,引发读者对历史进程、个体生命的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