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 余姚检察举办五四青年主题观影活动
发布时间:2024-06-28
山河已无恙,光影敬英雄。为迎接第105个五四青年节,激励广大青年干警传承五四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近日,余姚市人民检察院共青团团委在“阳明思辨·知行学堂”开展“五四精神·永续传承”红色观影活动。
活动现场,大家一起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影片讲述了在一战结束的背景下,各参战国为了解决战争遗留问题而召开巴黎和会,中国派出顾维钧等五人作为代表团的故事。此时的中国国力尚未从之前的沉重打击中恢复,在国际会议中得不到基本的尊重,为了抗辩列强意欲瓜分中国的野心,顾维钧在会议上勇敢发声,拒签《凡尔赛条约》,留下了中国人在逆境中倔强的身影。
“重温《我的1919》这部电影后,再次深刻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含义,公理在利益面前苍白无力。但是,我们还是对西方列强说出了‘不’!中国青年学生以及工人阶级发起了‘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让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代青年,更是应该在党的领导下,肩负重任、砥砺向前,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乐章!”干警在观影后有感而发。
观影结束,广大干警们也纷纷推荐自己喜爱的电影。
任延武《高山下的花环》
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战争片,一部角色鲜明、形象立体、刻画真切的教育片。战友情、亲情、爱情在故事中徐徐展开,让观众对影片中的真情实感感同身受。“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小北京”,四个人物四种不同的人生,在一场真实存在过的战役中交织在一起,或蜕变、或升华,在平凡中尽显伟岸,在伟岸中透漏平凡。虽已过去四十年,但影片中传递出的居安思危、勤俭刻苦、信守承诺、敢说敢做、抵制特权、勇于改变和奉献的精神,依旧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反思与铭记!——致敬影片所呈现和代表的每一位英雄。
肖启《十二怒汉》
一间狭小房间,一张木制长桌,十二位性格迥异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和黑白画风贯穿整个故事线。故事的开始是一位小男孩在证词无误的情况下被所有人认为是他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十二位陪审员来自不同行业,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也千差万别,思想的较量,思维认知的较量,谈判中沉默、思考、再辩解,使得局面一次次发生戏剧化改变。电影中每一次投票都是基于“疑罪从无”的原则,法律的目的是让坏人得到惩罚,但也没有任何权利让一个好人蒙受冤屈,它背后的逻辑,是对每一条生命的无差别尊重和敬畏。影片的最终也未告知我们男孩是否是凶手,但是教会我们永远不要带着固定的思维与偏见认知去判定一件事情的结果,眼见不一定为实,理性才是真理。
杨丹丹《1950他们正年轻》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只有一群老兵或从容或怀念或遗憾地坐在那里轻轻诉说着自己的过去,不算完整的躯体和面容之下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1950年他们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奔赴战场的路途中,斗志昂扬地唱着军歌拉着手风琴,誓要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老了与我们诉说着自己当年的英勇无畏,依然壮心不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需要努力建设更强大的祖国,以此致敬他们的伟大付出!
沃思涵《十月围城》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辛亥革命前,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之前写下给妻子的诀别信,英勇就义。《十月围城》围绕辛亥革命历程中的一个枝节展开,从没有功夫的普通车夫、将军遗孤、被逐出少林寺的和尚、赌徒警探、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青年……这群“配角”的牺牲写起,以小见大,讲述了那个年代的血泪与苦难。百年前,国家孱弱,敌人强大,但依旧有勇敢无畏的人,以卵击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滴平凡的水滴,但无数的水滴汇成长河,推动时代滚滚向前。
蔡雨妗《辩护人》
为了生活,只有高中学历的宋佑硕先是考取司法资格,然后又做了律师。他不关心政治,对他而言,工作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就是他的全部。可是当他看到邻居大婶的儿子沦为政治牺牲品,含冤入狱,刑讯逼供下承认“罪行”,宋佑硕不顾同事朋友的反对、老百姓的误解、甚至家人受到生命威胁……毅然决然地选择为无罪的学生们辩护。
前途重要吗?如今的生活都是自己的汗水泪水成就的,太重要了。但是没有什么比公平正义更重要。这是所有法律人毕生追求的梦想。“在这种市民无法行使自己法律权利的时候,作为法务人员,我更应该走在最前面。”这是宋佑硕掷地有声的宣言,更是每一个辩护人的初心和使命。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为正义而战,这正是影片《辩护人》想要传递的,法律人的初心和信仰。公理之下,正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