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刑诉法司法解释部分条文梳理

发布时间:2016-11-0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四章  证据 

第二节 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第六十九条 对物证、书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是否与原物、原件相符,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以及原物、原件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和签名; 

(二)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清单,笔录、清单是否经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是否注明清楚; 

(三)物证、书证在收集、保管、鉴定过程中是否受损或者改变; 

(四)物证、书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对现场遗留与犯罪有关的具备鉴定条件的血迹、体液、毛发、指纹等生物样本、痕迹、物品,是否已作DNA鉴定、指纹鉴定等,并与被告人或者被害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比对; 

(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书证是否全面收集。 

第七十条 据以定案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或者依法应当返还的,可以拍摄、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和特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 

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七十一条 据以定案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使用副本、复制件。 

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不能反映原件及其内容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经鉴定为真实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为真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七十二条 对与案件事实可能有关联的血迹、体液、毛发、人体组织、指纹、足迹、字迹等生物样本、痕迹和物品,应当提取而没有提取,应当检验而没有检验,导致案件事实存疑的,人民法院应当向人民检察院说明情况,由人民检察院依法补充收集、调取证据或者作出合理说明。 

第七十三条 在勘验、检查、搜查过程中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未附笔录或者清单,不能证明物证、书证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 

(一)勘验、检查、搜查、提取笔录或者扣押清单上没有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或者对物品的名称、特征、数量、质量等注明不详的; 

(二)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未注明与原件核对无异,无复制时间,或者无被收集、调取人签名、盖章的; 

(三)物证的照片、录像、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没有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和原物、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或者说明中无签名的; 

(四)有其他瑕疵的。 

对物证、书证的来源、收集程序有疑问,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书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三节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 

第七十四条 对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证言的内容是否为证人直接感知; 

(二)证人作证时的年龄,认知、记忆和表达能力,生理和精神状态是否影响作证; 

(三)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 

(四)询问证人是否个别进行; 

(五)询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询问的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询问时是否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证人对询问笔录是否核对确认; 

(六)询问未成年证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七)证人证言有无以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情形; 

(八)证言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第七十五条 处于明显醉酒、中毒或者麻醉等状态,不能正常感知或者正确表达的证人所提供的证言,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证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但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符合事实的除外。 

第七十六条 证人证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询问证人没有个别进行的; 

(二)书面证言没有经证人核对确认的; 

(三)询问聋、哑人,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而未提供的; 

(四)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证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 

第七十七条 证人证言的收集程序、方式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询问笔录没有填写询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姓名以及询问的起止时间、地点的; 

(二)询问地点不符合规定的; 

(三)询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证人有关作证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 

(四)询问笔录反映出在同一时段,同一询问人员询问不同证人的。 

第七十九条 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与认定,参照适用本节的有关规定。 

第四节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与认定 

第八十条 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的身份、人数以及讯问方式等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 

(二)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是否注明讯问的具体起止时间和地点,首次讯问时是否告知被告人相关权利和法律规定,被告人是否核对确认; 

(三)讯问未成年被告人时,是否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人员是否到场; 

(四)被告人的供述有无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情形; 

(五)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反复的原因;被告人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随案移送 

(六)被告人的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和常理,有无矛盾; 

(七)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与同案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以及其他证据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必要时,可以调取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被告人进出看守所的健康检查记录、笔录,并结合录音录像、记录、笔录对上述内容进行审查。 

第八十一条 被告人供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讯问笔录没有经被告人核对确认的; 

(二)讯问聋、哑人,应当提供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而未提供的; 

(三)讯问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被告人,应当提供翻译人员而未提供的。 

第八十二条 讯问笔录有下列瑕疵,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讯问笔录填写的讯问时间、讯问人、记录人、法定代理人等有误或者存在矛盾的; 

(二)讯问人没有签名的; 

(三)首次讯问笔录没有记录告知被讯问人相关权利和法律规定的 

第五节 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 

第八十四条 对鉴定意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资质; 

(二)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的情形; 

(三)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 

(四)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是否注明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过程、鉴定方法、鉴定日期等相关内容,是否由鉴定机构加盖司法鉴定专用章并由鉴定人签名、盖章; 

(五)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 

(六)鉴定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 

(七)鉴定意见是否明确; 

(八)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有无关联; 

(九)鉴定意见与勘验、检查笔录及相关照片等其他证据是否矛盾; 

(十)鉴定意见是否依法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无异议。 

第八十五条 鉴定意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鉴定机构不具备法定资质,或者鉴定事项超出该鉴定机构业务范围、技术条件的; 

(二)鉴定人不具备法定资质,不具有相关专业技术或者职称,或者违反回避规定的; 

(三)送检材料、样本来源不明,或者因污染不具备鉴定条件的; 

(四)鉴定对象与送检材料、样本不一致的; 

(五)鉴定程序违反规定的; 

(六)鉴定过程和方法不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的; 

(七)鉴定文书缺少签名、盖章的; 

(八)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没有关联的; 

(九)违反有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与认定 

第八十八条 对勘验、检查笔录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勘验、检查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有关规定,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是否签名或者盖章; 

(二)勘验、检查笔录是否记录了提起勘验、检查的事由,勘验、检查的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现场方位、周围环境等,现场的物品、人身、尸体等的位置、特征等情况,以及勘验、检查、搜查的过程;文字记录与实物或者绘图、照片、录像是否相符;现场、物品、痕迹等是否伪造、有无破坏;人身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态有无伪装或者变化等; 

(三)补充进行勘验、检查的,是否说明了再次勘验、检查的原由,前后勘验、检查的情况是否矛盾。 

第八十九条 勘验、检查笔录存在明显不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的情形,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或者说明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九十条 对辨认笔录应当着重审查辨认的过程、方法,以及辨认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辨认笔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 

(二)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 

(三)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 

(四)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 

(五)辨认中给辨认人明显暗示或者明显有指认嫌疑的; 

(六)违反有关规定、不能确定辨认笔录真实性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一条 对侦查实验笔录应当着重审查实验的过程、方法,以及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侦查实验的条件与事件发生时的条件有明显差异,或者存在影响实验结论科学性的其他情形的,侦查实验笔录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七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与认定 

第九十二条 对视听资料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附有提取过程的说明,来源是否合法; 

(二)是否为原件,有无复制及复制份数;是复制件的,是否附有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复制件制作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制作人、原视听资料持有人是否签名或者盖章; 

(三)制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威胁、引诱当事人等违反法律、有关规定的情形; 

(四)是否写明制作人、持有人的身份,制作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方法; 

(五)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有无剪辑、增加、删改等情形; 

(六)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 

对视听资料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 

第九十三条 对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数据,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随原始存储介质移送;在原始存储介质无法封存、不便移动或者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返还时,提取、复制电子数据是否由二人以上进行,是否足以保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有无提取、复制过程及原始存储介质存放地点的文字说明和签名; 

(二)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技术规范;经勘验、检查、搜查等侦查活动收集的电子数据,是否附有笔录、清单,并经侦查人员、电子数据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远程调取境外或者异地的电子数据的,是否注明相关情况;对电子数据的规格、类别、文件格式等注明是否清楚; 

(三)电子数据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删除、修改、增加等情形; 

(四)电子数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 

(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电子数据是否全面收集。 

对电子数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或者检验。 

第九十四条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经审查无法确定真伪的; 

(二)制作、取得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有疑问,不能提供必要证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 

第九节 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第一百零四条 对证据的真实性,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 

对证据的证明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 

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六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